“学习党史•敬读碑文”系列音频节目丨毛泽东为他三次题写碑文——谢子长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
编者按:
了解碑文背后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,弘扬先烈身上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。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理论网特别制作了“学习党史•敬读碑文”系列音频节目。本期为您播出:毛泽东为他三次题写碑文——谢子长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本节目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报刊社出品,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、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。点击下方收听音频
谢子长同志
虽死犹生
毛泽东题
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埋葬
谢子长同志之墓
民族英雄
毛泽东
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廿三日
谢子长同志千古
前仆后继 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
毛泽东
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廿八日
谢子长,名德元,安定人,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,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,创办农民讲习所,组织农协会,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,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。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,子长起义于清涧,继续参加渭南暴动,败不丧志,奔走西北、华北各地。九一八事变后,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,即是红军第二十六军之前身。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,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,协同刘志丹、高岗诸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。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,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。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,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。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,书以叙之。
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
背景介绍
这4通碑文分别是毛泽东在不同时间分3次为谢子长陵墓所题:第一次是1939年6月,谢子长家乡枣树坪谢子长烈士墓建成并移葬时,毛泽东题写“民族英雄”碑文;第二次是同年7月,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谢子长侄子谢绍彦等人,题写“虽死犹生”和谢子长生平史略碑文;第三次是1946年,瓦窑堡子长陵建成并将谢子长灵柩迁葬时,毛泽东题词“谢子长同志千古 前仆后继 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”。在我党历史上,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碑文的烈士非常少见,谢子长获此殊荣,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深切缅怀和革命功勋的高度评价,读来让人肃然起敬。
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生于陕西省安定县(今子长市)枣树坪的一个农民家庭。长期目睹军阀豪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盘剥,谢子长萌发了改变社会、造福百姓的思想。1925年,他远赴北平寻求革命真理,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为革命斗争百折不挠。大革命失败后,谢子长不畏强暴,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,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。起义失败后,又南下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。两次起义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,但点燃了西北地区革命的火焰。在屡遭挫折中,谢子长始终没有动摇革命信念,他常常鼓励大家:“失败是成功之母,一次不成再来一次,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。”毛泽东因此称赞谢子长“败不丧志”。
在谢子长的影响下,家中17人参加了革命,9人牺牲。亲人遇害并没有让谢子长退缩,他说:“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,割了这一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……共产党是杀不绝的,红军会更强大。”“现在是很艰苦,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,我们甘愿吃这样的苦!”1934年1月,谢子长在陕北革命低潮时期,再次回到陕北领导武装斗争。在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第一次“围剿”中,连战获胜,然而谢子长不幸在河口镇战斗中胸部中弹,但仍指挥部队战斗,甚至用枪逼着侄儿先把战士伤员运走。由于伤势严重,于1935年2月21日,在灯盏湾不幸逝世,终年38岁。弥留之际,他遗憾地说:“就这样死了,我对不起老百姓,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!”
作为西北人民革命的领袖,谢子长始终顾全大局,坚决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和统一。谢子长曾两次被党内“左”倾机会主义排挤撤职,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。1934年冬,敌人同时对陕北根据地和陕甘边根据地发动“围剿”,病榻上的谢子长连说话都很困难,却写信给刘志丹,商谈两块根据地统一问题。1935年1月,刘志丹来到灯盏湾探望谢子长,英雄所见略同,但在军委主席人选问题上两人互相推让。最后谢子长只好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名义,指定刘志丹为主席。1935年2月,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统一,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,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,为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。
在谢子长领导下,部队每到一地,战士们帮助老百姓打扫院子、挑水、种地,群众主动给部队搞侦察、送情报,部队前脚走过的雪路上,后脚就有老百姓赶着羊群掩盖痕迹,军民关系十分融洽。群众亲热地称谢子长“老谢”“谢青天”。在他养伤时,老百姓主动报告敌情、找转移点、抬担架。受伤转移途中,谢子长看到农民续殿革家炕上连一床被子也没有,几个孩子躲在墙角冻得发抖,硬是把仅有的一床被子留给他们家。续家一家老小含着热泪把他送出村。由于他给当地农民做了许多好事,陕北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赞颂谢子长的歌谣。1946年,中共中央西北局敬送挽联,上书“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,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”。
专家点评
本期点评专家:
谢子长,这位从陕北大地走出的英雄,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,投身于为人民谋解放、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。他出身农民家庭,却心怀天下,在黑暗的旧中国探寻真理之光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他便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。
大革命失败后,谢子长挺身而出,组织发动清涧起义,打响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第一枪。虽历经渭华起义的挫折,但他“败不丧志”,百折不挠。在艰难的革命征程中,他矢志不渝,坚信革命的胜利。他重回陕北,领导武装斗争,哪怕身负重伤,仍坚守战场,指挥若定。
谢子长不仅是英勇的战士,更是顾全大局的领导者。在党内遭遇“左”倾错误的排挤时,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。在关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他与刘志丹紧密合作,不计个人得失,只为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。正是这种无私的胸怀和高远的目光,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谢子长领导的部队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,战士们为百姓排忧解难,百姓全力支持部队。这种军民一心的力量,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。
谢子长烈士的一生,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,是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不仅是历史的丰碑,更是新时代的宝贵财富。
在新时代,谢子长烈士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。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来看,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,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。他深知革命的力量源于人民,一切为了人民,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角度来看,谢子长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。这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中,要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宗旨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
从革命精神的传承来看,谢子长烈士百折不挠、顾全大局、一心为民的品质,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。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,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。
总策划:许宝健
总导演:何忠国
监 制:李 莹
导 演:王 雪
编 审:李步前
朗 读:许雅婷
付梁玉
点 评:樊 锐